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凯发ag旗舰厅的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从“无集体资产、无经济来源、无年轻劳动力”的三无村,到成为芜湖市为数不多经营性收入占主导的村。近年来,无为市蜀山镇关河村找准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把“金钥匙”,打开了集体和群众的“致富锁”,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31.25万元,被确定为芜湖市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试点村。
壮大集体经济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
2017年,关河村党总支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关河沿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党总支书记任合作社理事长兼经理,3名村委及6名大户任理事,经过多年的发展,社员已达260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红色引擎、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平台纽带。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助力人”,驻村工作队利用自身的人脉和派出单位的优势资源,帮助关河村引进项目、技术、资金。驻村以来,争取上级各项资金超过1000万元,并在无为城区建立合作社直供直销网点3个,实现农超对接。在本职工作外,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还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全力推广关河特色农产品。目前,关河特色农产品已遍及无为,在芜湖市范围内受到好评。
与此同时,合作社通过土地联结,增加租赁收入;就业联结,增加劳务收入;订单联结,增加销售收入;股份联结,增加分红收入。以“四联四增”发展模式,发挥“1 1>2”的聚合效应,有效促进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037亩,带动就业100余人,销售订单超600单,股份分红130户约49.1万元。
助力群众增收 从“输血”转变为“造血”
2019年,关河村村民谢发贵成为村里的第一批脱贫户。“我家儿子、媳妇智力有些残疾,属于低保户,我能养他们小,但是养不了他们老。”今年已经67岁的谢发贵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要想生活有奔头,还得自己想办法。
如今,靠着承包的120亩水稻,谢发贵一家的生活正在慢慢发生改变,“行情好的时候,一年能收入3、5万,还有村里帮忙对接销路,基本不用愁。”谢发贵说,他的水稻要到立冬之后才能收割,为了节省开支,都是他和老伴在田里做一些锄草的零碎活。在种植水稻的同时,谢发贵还养了100多只鸡,也能为家中增加一些收入,他常常想,等到没有体力种田的时候,改行做养殖也是不错的选择。
近年来,关河村以群众增收为重心,推行“党支部 种养殖大户 农户”的模式,统筹本地特色农产品的流通、销售,建立统购包销机制,做到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既让村民更多分享涉农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又推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解决了脱贫户“等、靠、要”思想,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谋划三产发展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目前,关河沿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建了“关河沿山”牌5个,开发了地方特色农产品9个系列12个品种、注册商标5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以商标为纽带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有力推动“山货出山”。建成1310亩的茶叶种植基地1个,新建茶叶加工厂房670平米,改造粉丝加工厂房210平米,建设了400平米的关河电商运营中心。
十几年前,张道花从江苏嫁到了关河村,由于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主要照顾孩子,并没有太多的收入。关河电商运营中心建成后,她成为了这里的兼职主播,为家乡的粉丝、芝麻油等农产品进行宣传。“我以前没接触过直播带货,所以最近一有空就在一些直播平台上学习带货的技巧,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的农产品走出去。”
为进一步提升“关河沿山”的品牌影响力,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下一步,关河村将继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加大蔬菜基地支持力度,夯实一产基础。同时,利用茶叶、粉丝加工厂,提升关河供产销一体化水平,加大二产发展。此外,深入挖掘特色产业,以合作社为载体,以茶叶基地为主体,以毛义“孝文化”为重点,以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努力打造关河特色农旅融合产业,推动合作社不断壮大。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编辑 王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