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凯发ag旗舰厅的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从曾经的合肥郊区,一跃成为安徽“第一城区”,经济总量突破“千亿级”,人口规模超过“百万级”,经济实力跻身长三角城区“第一方阵”,合肥市包河区用了二十年时间。二十而冠,包河恰如少年,风华正茂。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包河区正全力建设现代金融和文化创意发展示范区、科技成果交流交易转化应用示范区、城湖共生绿色引领示范区,聚焦全省稳首位、长三角求进位、全国提地位。时代向前,奋斗不止。包河,正以昂扬的姿态,向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迈进。
方兴湖景区生态环境美。郑成功/摄
破局
时针拨回到2002年的春天,合肥市包河区正式从“合肥郊区”变身“包河区”。那时,建成区面积只有14 平方公里,区域内90%以上都是农村。二十年间,从300 万家产起步,到定下第一个百亿目标,再到在安徽县区率先迈入“千亿俱乐部”,包河一路领跑。
虽然起步“底子薄”,但包河志存高远,擘画了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主导的蓝图。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包河区生产总值就突破了第一个“百亿元”。2006 年9 月,合肥市做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的战略决策。包河区乘着滨湖新区建设的东风,提出了做强做优“第一城区”的目标。
二次创业,对包河来说,难的是如何找到新的突破点。包河成立之初,还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随着滨湖新区建设不断推进,包河开始向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筑业和都市型农业转型。到“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时,建区短短十年间,现代服务业已经成功“取代”先进制造业,登上包河产业版图的“c位”。
此后的十年里,包河开始走产业高端化发展之路,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调整优化为“三二一”。
转型动能迭代升级,创新引领成为发展主旋律。到2021 年底,省级以上总部项目达到180 个,数字经济占gdp 比重超过45%。七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创意文化两大战新基地领跑全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全国争先,文化产业主营收入占全市1/3 以上,金融机构总量超500家,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视觉、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迅猛。
滨湖科学城挂牌成立,安徽创新馆、安徽科技大市场等平台投入运营,新增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滨湖金融小镇、中科大国金院、合工大智能院等重点产学研平台16个。
现代产业体系的加速构建,直观地表现为经济指标的“优异”。
二十年间,包河区地区生产总值由87.6 亿元跃升到1607 亿元,全口径税收由2.5 亿元跃升到272.5 亿元,财政收入由1.4 亿元跃升到约63.96 亿元,经济指标呈现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指数级增长。
无论形势怎么变幻,包河敢闯敢试、敢作敢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位”。2018 年,包河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11.6 亿元,成为安徽首个“千亿城区”。2021 年,包河区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区第39 位,展现了“安徽第一城区”的强大实力担当。
突围
“说实话,有些沮丧。”面对区划的调整,彼时还在老郊区政府上班的李女士仍记得当时的心境。“从白水坝到义城去办事,路上要一两个小时,还都是颠簸不平的泥巴路。”
包河区成立之初,合肥南二环以外没有一条城市道路。2002 年5 月,包河区举全区之力,投资1.6 亿元,开工建设包河大道。如今,包河大道直抵巢湖北岸,早已成为合肥城市主干路网中繁忙的一条。
星移斗转,昔日的农田,在一轮又一轮的城市建设和改造中,不断生长出城市的骨架与脉络。包河作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已全面成型,上海路、郎溪路、方兴大道高架等主干道建成通车,高铁南站直达133 个城市,长三角“两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合肥港成为长江支流最大集装箱码头,轨道交通“六线齐发”、运营里程占全市近40%。
从一片滩涂中层层突围,包河描绘出一座心目中的美好城区。以滨湖新区为引领,老城区、包河经开区、淝河、骆岗、滨湖卓越城等片区次第开花,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拉开了城市空间的框架。随着“四大空间”战略的提出,包河成为打造品质城区的“空间大师”,也见证了“城乡一体化”的坚持。
大建设、大征迁、大发展……包河累计征迁超2600 万平方米,城市框架纲举目张,综合承载力极大提升,实现了从“岗圩相间”到“现代新城”的空间形态之变。省行政中心搬迁入驻,核心要素加速汇聚,实现了从合肥“东南一隅”到“安徽中心”的战略位势之变。
罍街听相声,大圩摘葡萄,包公园感受历史脉搏,滨湖森林公园呼吸新鲜空气……
在包河,传统与时尚碰撞,历史与现代交融,一方天地间,城市魅力尽显。
如果你住在包河,可以深切感受到包河城市建设力度空前。滨湖新区建成区面积拓展1 倍以上,安徽创新馆、融创文旅城建成开放,时尚现代的形象愈发彰显。滨湖卓越城树立生态新城样板,淝河片区迎来脱胎换骨之变,骆岗中央公园加快建成国际化窗口形象新空间。罍街、合柴·1972 等精品力作惊艳全城,圩美·磨滩成为“诗意乡村”典范。
二十年沧海桑田,包河建成区面积从14平方公里拓展到121 平方公里,实现了从“城乡二元结构最突出”迈向“城乡一体优势最明显”,从工业化、城市化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脱胎换骨之变。
“三点半课堂”丰富学生生活。
弄潮
从乡镇企业发展全省“排头兵”,到综合实力安徽“第一区”,再到跻身长三角城区“第一方阵”,包河人向来敢与强的比、与快的赛,“永远争第一”彰显着敢于求新、务实开拓的包河精神、包河作风。
滨湖新区怎么建?城区如何发展?这对包河人来说,并没有先例可循,唯有向发达城市学习。2006 年,包河区选派干部赴南京、上海挂职学习。
直至今日,长三角地区都是包河联系最为紧密的地区。
安徽创新馆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张大岗/摄
在长三角城市版图中,杭州余杭与合肥包河是一对南北闪耀的“双子星”。如今,梦想小镇将两地紧紧连在一起。2019 年底,两地以合肥市滨湖卓越城为依托,合作共建合杭梦想小镇,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示范。截至目前,合杭梦想小镇建成运营、入驻企业达15 家,包河区也与长三角越来越紧密。
梦想小镇,是包河的筑梦空间,更是包河深入融入长三角的高质量实践。2021 年4 月,由包河区重点打造的长三角一体化项目——“罍 村”在上海正大广场甫一亮相,便成为申城市民重要的休闲打卡点。这是该区乘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推动优质企业“走进”长三角的重要布局。
包河深融长三角,牵手杭州共筑梦。
坚持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树立“‘包’达天下、‘和’融四方”的开放形象,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包河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开展等高对接。“双招双引”攻势猛烈,“包·办好”“金牌店小二”营商环境品牌等全国知名、全省示范。
在融入长三角的过程中,包河还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全区干部群众向东看、谋跨越,借鉴长三角先发地区在经济发展、城市建管、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新观念、新理念。
包河这朵浪花,正立在潮头,努力融入江海。2013 年2 月,合肥市首个街道级“大社区”——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揭牌,实现了由传统街居管理模式向现代社区治理模式转变。在滨湖新区建设过程中,包河借鉴上海浦东先进模式,探索“市建区管”开发模式,又是一次创新城市管理体制的伟大实践。
包河还探索推行以“平台汇、大联动、网格治”为主体的“大共治”治理模式,运用智慧城市大数据技术开发社会治理信息化网络平台,高质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破旧局、闯新路,包河始终保持着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做时代的弄潮儿,干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大事,战胜了很多从未见过的困难。
共识
微风轻拂湖面,“印象滨湖”公司护鱼大队队长许小刚像往常一样从南淝河入湖口处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八百里巢湖水天一色,不远处鸥鸟翔集。渔民出身的许小刚对巢湖再熟悉不过,但他不会想到,曾经年年“水患”的巢湖,会在二十年后变身市民的“亲水”之地。
濒临巢湖,坐拥“一湖十河”,城湖共生,是包河绿色发展最美的注脚,更是生态环保不可推卸的责任。包河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围绕“水”“绿”两篇文章,统筹做好规划、治理、建设和保护工作,高质量推进城湖共生绿色引领示范区建设,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与此同时,“公园城区”建设扎实推进,南二环高压绿廊、南淝河右岸码头公园等建成开放,在合肥市率先完成“十大湿地”“十大公园”建设,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4.7㎡,绿化覆盖率达45.8%,城园一体的生态格局跃然呈现。
优质的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的生活,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在包河安家置业。二十年间,包河区常住人口由33 万增加至122 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897 元增长到62736 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7.7 平方米提高到14.7平方米,“一湖十河”释放生态之美,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包河区是全省人口流入最多、年龄结构最优的城区,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特别是2010 年以来,包河依托向南发展的东风,成为合肥新增人口最青睐的城区。10 年时间里,包河区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相比2010年,人口增幅接近50%。
包河倾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品质城区,特别是衣、食、住、行、学等民生领域的变化,让更多人愿意留下来。
改造后的南二环让交通更加通畅。刘庆桥/摄
一片片荒地蝶变为崭新的城市生活空间,一套套安置房迎来新主人。过去五年累计建成安置房473 万㎡,安置群众5.7 万人。包河区去年启动实施征迁安置五年攻坚行动以来,全年完成征迁108 万㎡,安置群众近2万人,创历年之最。
老城更新做“减法”,保留城市记忆,降低建筑密度,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危险住房处置,系统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让老城区更具通透性、延续性和舒适性。包河还在老城拿出了更多的空间用来建设口袋公园、停车场、社区阅读空间等公共服务设施,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对外开放,17 个阅读空间全面建成,书香飘满包河。特别是教育方面,五年累计新增学位5 万余个,在校学生增长近70%,群众普遍关注的“入园难”问题大幅缓解,“学在包河”创响品牌。
二十年间,群众期盼的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快速集聚,民生保障提标扩面、长足进步,社会事业由“短板”发展成为“加长板”“特色板”,实现了由“服务村民”到“服务市民”的深刻转变,“住在包河、学在包河、游在包河、创业在包河”成为共识。二十岁,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现代化的包河正带着无限魅力与期待,走进春天里。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