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公司-凯发ag旗舰厅 » 合肥新闻 »

合肥高新区: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凯发公司

大皖新闻讯 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园区几乎每天都有一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成立;头部颈部企业层出不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到2000多家,上市企业增加到30多家;新兴产业枝繁叶茂, “中国声谷·量子中心”享誉全国……

三十多年来,合肥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积极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在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八年稳居前十。如今,合肥高新区已经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核心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和“科大硅谷”核心区,被称为“合肥版中关村”。



合肥高新区“合创巢”双创园区。

中国声谷。

第一次创业

1988年,合肥科技工业园批准建立,成为合肥市第一个开发区。1991年,国务院批准合肥科技工业园等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区正式诞生,也是全省第一个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特区”。

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高新区大胆改革,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特区型”管理体制,给合肥乃至全省带来一股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勠力改革、争创一流的新风气。

1992年,2.2平方公里起步区内,一个月内完成了400多户农民、5万多平方米的农舍拆迁,三个月内实现“五通一平”,刷新了合肥市政工程建设史上的“合肥速度”。

1994年,产业发展加快集聚。得益于合肥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意见》,万燕电子、美菱空调器、合肥三洋洗衣机、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等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较大的项目入驻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初具规模。

到1995年,进区企业已达395家,基本形成高新产业体系,积蓄起加快发展的动能。

除了引进高科技产业项目,高新区还十分注重科教资源产业化,逐步建立合肥软件园、合肥留学人员创业园、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一系列科创孵化平台,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政策,吸引一批批年轻的创新精英,带着各自的科技成果,满怀热情地走进高新区,在这里追寻创业报国的梦想。

刘庆峰就是先行者之一。

1999年,在中国科大一口气从本科读到博士的刘庆峰,创办了科大讯飞。2000年,27岁的刘庆峰和科大讯飞团队入驻合肥留学生创业园,成为这里最早的一批科大人。在高新区,他获得了第一笔投资,企业发展开始破局,逐渐实现盈亏平衡,并开始快速增长、成功上市,一步步成长为亚太地区知名的人工智能企业,带动了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的崛起。

在2004年国家第一次经济普查中,合肥高新区企业达到 886家,很多都属于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可以说,高新区的发展,让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改变了合肥原本单一的产业结构,加快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让安徽的科技资源转化为高科技产业优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进入21世纪后,科技部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而2004年,合肥市委、市政府已经提出建设“合肥科学城”的宏大构想,并将高新区作为实施主体,要求建设“合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

2004年11月27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揭牌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开工仪式隆重举行,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到会揭牌。从此,大蜀山以西的示范区成为高新人“二次创业”的主战场。2005年,高新区与肥西县合作开发柏堰科技园;2007年,与蜀山区合作开发南岗科技园,一步步奠定了128平方公里的区域发展格局。

2005年之后,省、市委分别提出“工业强省”战略和“工业立市”战略,高新区及时调整思路,更加明确了“产业第一”的发展理念,把发展战新产业、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招大引强作为主战略,加快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

新理念带来了大发展。2007年,格力、大陆轮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园区,吹响了大项目进驻的嘹亮号角。随后,中建材、晶澳、3m、nsk、长安汽车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支撑起家电、汽车等园区主导产业,并形成国内知名的产业集群。

得益于大项目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只有117亿元,2009 年突破 400 亿,2010 年突破 600 亿,2011 年突破1000亿,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工业总产值超千亿的高新区。到“十二五”末的 2015 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27亿元,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八,成功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高新区的创新力量也在不断加强。时至今日,高新区已经在全国形成“中国声谷·量子中心”的园区品牌。如果说“中国声谷”的崛起,依靠的是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和智能语音企业的兴起,那么量子中心的形成,则源于2009年国盾量子的创立。

2009年,潘建伟教授团队的师生们在合肥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一个小办公室里,创办了国内第一家量子技术产业化公司。13年前,人们对量子信息技术认知极为有限,但高新区慧眼独具,从场地、政策、项目和示范应用等方面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探索,2020年,国盾量子登陆科创板,成为中国“量子科技第一股”。潘建伟后来说: “2009年,我们来到高新区,他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为量子科技的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后,科大师生又陆续在高新区创办了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企业,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技术领域形成了“三驾马车”,有力地推动了合肥打造世界级“量子中心”的进程。

事实上,高新区从成立以来,一直与中国科大加强校地联系,成为科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战场。

2012年,由中国科学院、中科大与安徽省、合肥市四方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合肥高新区启动建设。这个旨在加快高校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在中科大海内外校友中形成了“蜂聚效应”。十年来,中科大先研院累计孵化中国科大和校友企业303家,其中国家高企90家,瞪羚、雏鹰等高成长企业51家。

经过与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中科电系、中科院系、合工大、安大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合肥高新区已经成为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创业沃土和建业乐土,逐渐成为“养人的地方”和“创新的天地”。

如今,安徽正在全力建设的“科大硅谷”,其核心区、高新园、“讯飞小镇”均位于合肥高新区,占“科大硅谷”总面积近九成。

高新区合肥软件园。

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科大先研院里,视察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说: “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上层楼。祝大家创新愉快!”

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展示的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合肥高新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是对高新区多年来创新发展的肯定,也为高新区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 —那就是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合肥高新区自2016年起,提出了建设“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的美好愿景。高新区创新发展迈入了历史新阶段。

2016年,高新区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2017年,高新区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中国科大高新园区也正式开工。 2018年4月,高新区被科技部纳入“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序列。

今天的合肥高新区,已经是创新力量澎湃激荡、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城市日新月异、百姓宜居宜业的发展热土,吸引着全球创新资源和人才的汇聚。创新永无止境,合肥高新区依然将奋力前行。2022年9月24日,《合肥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行动方案》正式发布。按照方案,合肥高新区将以建设未来产业创新改革试验区为核心,实施八大“领先行动”,构筑“1 3 x”未来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在局部领域率先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量子中心”,实现从国内领跑到世界领先。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项磊

编辑 宋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