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凯发ag旗舰厅的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皖新闻讯 你正在使用的圆珠笔可能是一位脑瘫患者组装而成的,你手中提着的纸袋可能是一位自闭症患者加工而成的,你锻炼时使用的跳绳可能是一位智力障碍者组装生产的……他们或是行动不便、或是沟通交流不便,但他们也渴望像健全人一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第33个全国助残日之际,大皖新闻记者来到合肥的两处残疾人辅助就业基地,见证残疾人如何依靠双手点亮自己生活的明灯。
地点:润庐残疾人辅助就业工坊
22日上午,在合肥庐阳区义井路上的润庐工坊残疾人辅助就业基地内,一位残疾人正坐在门口值班,而在一间间不同的工坊内,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人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着自己的工作,“为了帮助残疾人就业,工坊内的岗位基本上用的都是残疾人”,润庐工坊负责人刘仁如告诉记者。
残疾老板投身残疾人职业培训
“我的左腿患有小儿麻痹症,小时候父母带我去过很多地方求医。”刘仁如告诉记者,从有记忆以来,自己就没有独立下地走路,为了给他治病,父母东挪西凑陆续花了好几万元,这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大把时间花费在求医道路上刘仁如直到10岁才上一年级,但要强的刘仁如总会挤出时间弥补学业上的不足,并在2002年考上了合肥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计算机。大学毕业后刘仁如当过老师,开过培训班,并在2011年注册了公司,全身心投入教培事业。后来,面对市场的变化,刘仁如又决定转型职业培训。
“我是残疾人,这一路走来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现在有能力了,也想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刘仁如告诉记者,2018年,公司承接了庐阳区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以此为契机,他开始将公司的全部重心转向残疾人群体的职业培训。“我们的第一个培训班是厨师培训,后来又增加了面点师培训、计算机培训等等,残疾人参加培训不仅有补助,还能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2019年,刘仁如的公司中标合肥市残疾人联合会的“残疾人就业培训”项目,并成为合肥市残联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面向全市进行残疾人职业培训,内容扩大到电子商务、盲人按摩等领域,尤其是盲人按摩培训课程很受欢迎,不少学员在完成培训后开了盲人按摩店。
寻找适合残疾人的就业项目
刘仁如告诉记者,进入润庐工坊的残疾人大多为精神智力残疾和重度肢体残疾,因此引进合适的生产项目也成了工坊亟需解决的难题。“首先你的工作强度不能很高,工序也不能太复杂,因为工坊里智力障碍的残疾人很多。所以重复性强的简单劳动最为适合”,刘仁如告诉记者。在引进项目后,工坊的老师还会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型进行分工,“肢体残疾的可以安排一些需要计数的活,而智力残疾的可以分配一些简单的手工活。”
工坊主管老师王晓军也向记者介绍到,附加值高的项目其工艺程度往往也会很高,而附加值低的,厂家又需要顾及运输成本、人力成本等,“所以找到合适工坊的项目也很困难,目前引进的项目都是刘校长(刘仁如)一家企业一家企业走访最终谈下来的。”
“即使是最简单的劳动对工坊里的学员来说,背后付出的努力也是巨大的”,刘仁如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工坊曾经引进的组装圆珠笔项目,虽然只是将两三个零件组装在一起,仍需要老师将每一个步骤拆分开来反复教学。即使是这样,项目在刚开始阶段,也会因为学员的操作问题,报废许多的圆珠笔,每天的出货量仅有一万支左右。“可能需要一周甚至半个月的时间,学员们才能熟练的进行组装。”如今圆珠笔组装项目已经走上了正轨,出货量从一万支增长到三四万支。而类似的手工皂、一次性鞋套、纸袋穿绳等项目如今也在工坊里顺利开展。
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
“除了肢体、智力等客观原因,自卑、敏感等心理障碍是阻碍残疾人融入社会、参与生产的重要阻力”,刘仁如告诉记者,很多残疾人因为自身缺陷不愿与外界交流,每天见面的便只有自己的父母,与外界对话交流的能力基本为零、生活技能也基本从未掌握。
王晓军也告诉记者,工坊就像是模拟社会的小环境,学员们通过劳动生产这里学会与他人的交流、写作,与老师的沟通、表达。“我们这里很多精神智力障碍的学员,在来这里之前没人会教导他们如何控制情绪如何表达交流”。王晓军称,工坊里老师们第一步便是在这边方面予以培养引导。“大部分家长也是第一次遇到残疾人,他们也不懂得如何与引导残疾人,就导致很多家长照顾的很辛苦,但对他们的帮助收效甚微”,而当他们进入工坊后,工坊的老师会也会教授他们生活上的技能,教会他们如何叠被子、如何扫地拖地等等。
学员们自己制作用于义卖的手工产品
在劳动中重拾价值
黄先生是润庐工坊菜鸟驿站的一名工作人员,曾经因为残疾而长时间将自己封闭起来。黄先生告诉记者,他以前是工地上的项目经理,然而突如其来的脑出血导致他右手右腿再也无法正常行动,“当时医生和我说这将是永久性的,我感觉天都塌下来了。”
突然的变故让黄先生无法接受,情绪低落的他将自己封闭起来,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他也不愿交流。“我觉得以后的日子没了希望,也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就会突然落在我的头上?”这之后的4年,黄先生基本上就不怎么出家门,脾气也变得暴躁。
2021年年初润庐工坊成立,在社区的介绍下,黄先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工坊,“在残疾之前我对残疾人的关注为零,在这里我也慢慢对这个群体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对自己更加的看开了。黄先生告诉记者,在残疾之后内心与外界就仿佛有了一堵墙,自卑、敏感经常会出现在他的心中。而当自己来到这里,在菜鸟驿站里,干着分拣、取件的工作,虽然很简单,但能够重新劳动、重新养活自己,“我感觉起码能够自食其力不用依靠别人活着。”
地点:暖阳辅助工坊
作为专业为残障社群提供专业服务和支持的公益服务机构,合肥春芽残疾人互助协会于2017年承接了庐阳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庐阳暖阳辅助工坊,为区内16岁以上轻度智力、精神、重度肢体障碍人士提供辅助性就业。
位于庐阳工业园的暖阳工坊
分解工序,简化工艺难度
暖阳工坊负责人张克娜向记者介绍,工坊的工作时间是每天上午9点上班,下午4点半下班,中午会在工坊内就餐,“工作强度不算太高。”目前一个学员每月的平均工资大概在1700块钱,工坊也会为他们购买社保,“针对一些计件工作,如果学员能力强挣得还会更多些。”此外由于工坊内的智力障碍人群较多,所以目前引进的项目都是简单的生产项目。“譬如目前正在生产的流苏饰品,我们将生产细化的非常细致,折叠、捆绑、分类、穿绳、包装。可能对普通人很简单的工作,我们需要细化成五个部分来分工。”张克娜告诉记者,在生产之初老师们会不断演示,但轮到学员们独立上手可能都需要好几天。
以工促疗,培养各项技能
春芽协会秘书长常红女士告诉记者,在她看来,辅助工坊的成立为残障人士提供收入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意义在于工作之后带来的平等与尊重。“很多家庭迎来一个特殊的孩子后也没有人去告诉这些父母该如何去教导,他们也在摸索”,常女士说到,往往带来的结果便是包办代替引导,残障孩子的学习的权利也在无形中被剥夺,以致于在这些残障人士成人后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却没有一项技能。
也正因如此,刚进工坊时学员都是缺乏自信,对于新的技能都不敢去尝试不敢去接纳,所以进入工坊的第一件事便是让工作人员与每位学员建立起信任关系,“慢慢的激发出他们(残障人士)的学习愿望,愿意去配合后你就会发现虽然他们的学习进度很慢,但他们也会因为学习一个个新的技能而感到开心,而愿意投入。”
除了生产技能培养,工坊还会组织各类社会融入活动
常女士告诉记者,在她看来工坊不仅仅是为残疾人创收,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转变。“在这些残障人士进入工坊前,他们在家里更多的是一种消耗,仅仅是为了生存,而进入工坊参与劳动生产既能减轻家庭负担又可以创造自己的价值。”
大皖新闻记者 孙召军 摄影报道
编辑 蒙国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