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凯发ag旗舰厅的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皖新闻讯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简称减灾所)与中国地震局联合建设的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此次强震,给周边康定、雅安以及成都等区域的民众争取了紧急避险的时间。
地震发生后“秒级预警”是如何做到的?地震预警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9月6日中午,大皖新闻记者电话连线了四川大学教授、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应用信息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进行了采访。
千万民众收到预警紧急避险
9月5日泸定地震发生后,成都也有震感。当时王暾站在成都高新区某小区楼下,亲历了现场一幕。“我的手机收到了预警信息,开始倒计时,楼上的预警喇叭也开始响了。”由于成都正处于疫情封控期间,路上的行人稀少,已经处在安全地带的王暾,开始用手机拍摄记录路面的情况,肉眼可见街边30层左右的楼栋在地震来临之后,出现了晃动。随后,他看到市民戴着口罩下楼避险。
手机用户收到地震预警
记者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了解到,预警系统在泸定6.8级地震发生时第5秒发出预警,给康定市提前7秒预警,雅安市提前20秒预警,给成都市提前50秒预警,四川大量社区、小区地震预警大喇叭提前发出预警,千万民众的电视、手机发出预警,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居民听到预警后紧急避险。该地震是大陆地震预警网自2011年连续成功预警的第73次破坏性地震。
地震发生当天,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市、乐山市、眉山市、成都市等地应用了地震预警并达到触发条件的学校、社区、场镇提前发出预警,成都铁路局、成都地铁、危化企业等通过专用接收终端接收预警,开通了地震预警功能的手机、电视等提前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千万民众收到预警紧急避险。地震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还为地震部门和应急部门提供了烈度速报图等应急数据。据大陆地震预警网测定,最大烈度9度左右,6度及以上区域涉及甘孜泸定县、九龙县,雅安市石棉县等3个区县的12个乡镇。
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跑赢地震
提到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有不少人会有印象,在此前的多个地震中,都是这家机构发出了预警信息。作为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的王暾,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投入全部精力做的事情就是地震预警。
汶川地震后,王暾回国组建团队,创建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专注地震预警研究。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自2010年与应急部门、地震部门联合建成的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24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人口密集的多震区面积的90%,已成功预警73次破坏性地震,包括2013年四川芦山7级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2020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中国地震局签约共建中国地震预警网,共同推进地震预警服务社会。
地震预警的原理并不复杂。简单来说,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台站间距15-20公里)地震预警监测仪(烈度仪),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给目标发出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王暾介绍,预警时间等于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减去系统的响应时间,系统的响应时间越快越好。“我们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技术在可靠性和响应时间上,从2013年以来都是全球最优,响应时间比日本的技术快30%以上。”王暾说,作为继墨西哥、日本后第三个拥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王暾表示,他也注意到,有地方民众收到预警信息后漫不经心,感受到强烈晃动后又惊慌失措。地震预警信息传递到老百姓手中后,怎么让民众良好运用这些信息,也是社会各界进一步要做的工作。
早一秒预警都能救很多人
有研究表明,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减少14%的人员伤亡;地震预警时间为10秒时,可减少39%的人员伤亡;地震预警时间为20秒时,可减少63%的人员伤亡,地震预警是继续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方式。在王暾看来,有3秒钟时间,人们可以躲在桌子下,或者到卫生间去;有5-10秒钟,一楼的人就可以疏散到楼外。“我们测算过,如果汶川地震时有预警,可以减少2-3万人的死亡。”王暾说。
宜宾市叙州区五友路学校收到预警后疏散学生
此外,对于化工厂、核电站来说,几秒钟足以关闭电磁阀、关停核反应堆了。有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10月31日,四川西昌发生5.1级地震。当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在进行火箭发射的准备工作,在提前10秒收到预警后,对相关设备进行了紧急处理,保障了工作人员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的,而地震预警则是在地震已经发生了之后对地震波到达各地具体时间的提示。尽管全球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索地震形成机制、提高地震预测能力的科学实验研究,但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人类尚不能对地震发生的地点、震级特别是具体时间进行准确预报。王暾透露,他们团队尝试攻克这一世界难题,并提出了“地下云图”的概念,就像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一样实现对地震的预测,相关的科学探索目前仍在路上。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图片来源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编辑 彭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