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公司-凯发ag旗舰厅 »

闫红说‖ “不破不立”的快意人生,可能不适合所有人-凯发公司

最近的想法是,做个慢半拍的人,也很好。慢半拍意味着给自己留出思索空间,有可能避免耗损。减少耗损,就是一种建设了,起码对于我这种人是这样。

前段时间,我的两个朋友,因为某个热点事件,在微信群里吵得不可开交,以至于从讨论事件本身,渐渐变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最后一不做二不休地互相拉黑了。

作为旁观者,我深感可惜。她们本来是多么要好的朋友,每逢假期,都会抛夫弃子,相约着一同出游。在每个季节相互寄家乡土特产,然后充满幸福感地晒出来。她们付出那么多精力、时间、金钱,也收获了诸多美好记忆,就这么一拍两散地拉倒了吗?

看上去好像干脆利索,有原则,够决绝,够酷,但总会有一些时刻,想起来便黯然神伤吧?还会再相信友谊吗?那种“不破不立”的快意,要以生命的巨大消耗为代价,我觉得,不值得。

放多少年之前,我不会这么想。少年时候,我也是个又急性子又决绝的人,一言不合就拉黑的事,我也干过不少。纵然转身时内心感到有什么被连根拔起的空洞,以及霍霍的痛,还是认为,这样的姿态更好看。

一定程度上受了文学作品的影响。比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原本和山涛是好友,发现两人价值观不同,立马洋洋洒洒写了1800字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在古代,这真是很长的文章了。

不完美,就摧毁,重建新天新地,我还用这个思路给别人出主意。有闺蜜和男朋友感情出现问题,跑来找我诉苦,主要是她男朋友过于直男,而她又比较细致多情。我听得义愤填膺,自动化身为“劝分小组”一员,之激切铿锵把闺蜜都吓一大跳。

不知道我这话有没有影响她,没过多久她真的分了。之后一两年,她都非常不快乐,肉眼可见地憔悴下去,有时说别的事,忽然就会流下泪来。某个深夜,她给我打电话,说忘不了他,也试着去相亲,但是曾经沧海难为水。我暗暗怀疑她是用这种方式责怪我,但人家没说,我只能空自百口莫辩。

还好男友经过两年沉淀,也是觉得她最好,想方设法重新跟她联系上,有情人终成眷属,到现在恩爱依旧。

这件事给我很大震撼,虽然说我只是建议,并不能帮人家做主,但是我还是后怕于自己差点毁掉闺蜜的幸福。原来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摧毁再迅速重建,也有的人,再生能力不是那么强,自我修复非常艰难,付出太大代价,得不偿失。

就是我自己,真的就那么落棋无悔吗?这事儿不能想,一想,心底那些霍霍的痛又翻腾出来了。

好友晓晓对这件事有更多思考。她是c9毕业的学霸,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回顾往过,晓晓并没有觉得自己自带光环,相反,她说自己的成长期动不动就眼前一黑。

原因在于她有个太要强的母亲,眼睛里揉不得一点沙子。哪怕她考第一,只要不是满分,她妈就认为她没有尽力,对她各种诛心,一定要让她感到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这令她内心失调,她看到张爱玲写:“常常我一个人在公寓的屋顶阳台上转来转去,西班牙式的白墙在蓝天上割出断然的条与块。仰脸向着当头的烈日,我觉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恐的未成年的人,困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那种困兽感,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懂。

母亲情绪稳定时,也会跟她说:“我都是为你好。”她不吭声,隐隐明白母亲的意思,母亲要用那种杀伤力极强的语言,击碎她所谓的浮躁,帮她塑造更加坚忍的自我。她觉得哪里不对,但是不好说什么,那个时候,几乎所有大人都不自觉地践行这种方案,没有人觉得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待到她长大成人,依然一次次地被母亲的强力“攻击”困扰时,她才想明白,这种方案最大的问题,是她承受不了。她从小就是高自尊的孩子,没有那么皮实,这种攻击落在她心头,一砸一个坑,对她而言,弊大于利。

在网络上,她看到不少人如她一样。都说“父母皆祸害”,该切割时就切割,像哪吒剔骨还父割肉还母,始建新自我。

但她无法想象自己冷漠地对待母亲,有人冷笑,说既如此你们母女情深不就完了,何必到网上来说。

她惭愧于自己的温吞磨叽,决定突破自己。母亲打来电话,话不投机她便默默挂掉,逢年过节以加班为由不回家。几次三番下来,耳根子清净了,让她意外的是,她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安宁。一个人待着时,有很深刻的孤独感,好像生命里有些东西,无端端地销蚀了。

那年冬天她被流感击中,发了两天高烧,一个人躺在床上,忽然被记忆包裹。她想起小时候发烧,大冬天母亲满城去买她想吃的西瓜。又想到若是母亲也像她这样发烧,又能跟谁求助?有些东西是切不断的,强行根除,太痛苦了。

退烧后她给母亲打去电话,叮嘱她注意不要感染上。母亲挂了电话就来到她所在的城市,在她初愈的那几天,母亲悉心照顾她,母女俩也做了生平第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主要是谈各自的苦,到后来互相都有些歉意。

晓晓发现之前的问题所在,无论母亲还是自己,都人云亦云地用先摧毁再重建的方式处理亲密关系。母亲认为粉碎掉那个不完美的她,就能原地生长出一个完美的她,她则觉得,切割掉不完美的关系,就能自动变出完美关系。

事实上对于她们这对母女,滋养是更正确的路径,现在晓晓和母亲已经能够很好地沟通,母亲也习惯于正面评价她。

并不是说干脆利落就不好,确实有人处理工作也好,处理亲密关系也好,都喜欢先摧毁再重建的方式,比如说《红楼梦》里我特别喜欢的那个贾探春,她摧毁了以赵姨娘为核心的原生家庭,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这类人有个共性,经得起消耗,同时健康强大,不畏惧重建。另外,若是面对的东西,的确有摧毁的必要,比如另一半家暴或有其他恶习的婚姻,让你高付出低收益的工作,或者像赵姨娘曹七巧这样的母亲,那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更多的人,面对的情况没有那么糟,加上本身屏障就脆弱,经不起消耗也不喜欢摧毁,只是觉得“大家都那么说,一定是对的”,一味盲从,“破”掉之后,也不见得能立起来。

我其实也是其中之一。只不过,我的消耗没那么明显,当时的反应可能是麻木,要过上一些时日,忽然翻涌出来,让我内心忽然沧桑。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这些年来,无论是朋友情谊,还是亲密关系,我更习惯也喜欢缓和包容的滋养方式。虽然眼下好像不太推崇这种“从前慢”的风格,老是被奉劝快刀斩乱麻,我有时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太不干脆了”“太犹豫了”,但只要叩问自己的内心,我还是决定选择包容,包容即滋养。

不破不立确实是一种选择,但当我们去做这个决定的时候,首先要排出外界“干扰”,认真想想自己是怎样的人,能否承受“破”必然带来的伤害,又能否真的“立”起来。这都需要结合更具体的状况,并理解问题的核心所在。有的时候“不破”是一种长期消耗,有的时候“破”也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能量损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