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没有早的眼光,只能落后于世界潮流。失去了早,就如同明清时期中华文明无奈的式微;失去了早,就如同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的土崩瓦解。”这段表达混乱、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来自2010年湖南一篇得分59分的高考作文。此文从考场流出后,进入一本包装精美的《高考满分作文》书,同其他问题缠身的“优秀作文”一道,成为众多高中生学习模仿的对象。
一名学生家长在读完这些文章后,感到“透心凉”,近日,她致信中国青年报社编辑部,用万言长文呼吁“救救孩子,救救作文”。她在文中警告说,这类图书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师生教学的“宝贵”资源,其质量将直接影响一代国民的语文运用态度、能力和综合素质。
近一半的高分作文不合格
这位学生家长名叫赵年秀,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致力于写作教学研究的一名教授。她毕业于这所学校的前身——娄底师专的中文系,曾有过1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历。她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大学。
赵年秀说,按照《湖南201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这些得分在55分以上的高分作文应当具备以下几大特点:“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当赵年秀像庖丁解牛似的对湖南考区的这十几篇范文从主题、内容、结构、形象、意境、用语等方面进行剖析后,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有近一半的高分作文在她看来并不合格。其中出现的问题五花八门,包括编造虚假情节、用词不当、语病频出、思路混乱、论证乏力等等。
她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疑虑,赵年秀说:“我怀疑它们不是真正的高考作文。”湖南师范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是湖南考区2010年高考语文阅卷核心组成员,他称湖南今年推荐的每一篇高分作文都经过他的手,对它们都有印象。他从记者手中拿过《高考满分作文》,一篇篇地看过去,还指出了文中一些错别字,确认14篇《早》都出自考场。
据这位教授介绍,每年高考阅卷期间,总有参加阅卷的中学老师受出版商之托,在休息时抄下满分和高分作文带出去,“为了赚几个银子”。在湖南,这类满分作文书籍很受考生欢迎,有的销量能达10万余册。书商们出书的速度快得惊人,阅卷刚结束,这类书籍就现身书店了。
在赵年秀看到的高考作文书籍当中,北京华文出版社的这本《高考满分作文》还属质量较高的一本,尽管如此,它选用的那些来自湖南考区的范文有不少就是“问题文章”。也许,为求迅捷,书籍的编写者和阅卷者们无暇发现其中的问题。
看看这篇得了59分的作文吧:“有了早,就能抒发‘愿乘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愿。”“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比尔·盖茨微软帝国的不朽传奇;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俞敏洪新东方英语学校的繁华似锦。”“用早来鼓舞自我,何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何须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无奈?”“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音;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家’的哀曲?”
虽然此文漏洞百出,专家点评却认为此文写得“慷慨激昂、荡气回肠——其飞扬的文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常有考生虚构母亲病亡的事实
“都说80后90后的孩子有个性,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都是一个模式?”湖南师大的那位教授说,“这与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很可怕。”
在连续8年的高考语文阅卷中,他发现很多考生喜欢用华丽辞藻显示自己的功底,喜欢在开头结尾用排比句烘托气氛,喜欢滥用空洞的比喻。而在议论文的写作上,大部分人不会讲道理,没有思辨能力,常列举一些与观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例。
经常有考生在记叙文中编造苦难的情节,试图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悲情更有感染力。他们会毫不忌讳地虚构母亲病亡的事实,或者描写自己瞎了眼睛,看不到早晨美丽的景色,只能由妈妈描述什么是“早”。
但这些弄虚作假的行为,在一些阅卷老师看来,却是一种文学才华的体现,依然会给出高分。湖南师大的这位教授说,他们曾因此在阅卷时发生过争论。他坚持认为,高考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应该编造故事,不能纵容考生为了获取更多分数而造假的行为。
他还在考生的作文里看到了大量被重复使用的材料,不同文章使用的却是同样的观点和论据。不管是写2007年的“诗意地生活”、2008年的“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是今年的“早”,有关李白、司马迁的材料和“感动中国”人物事迹,都会反复进入这位教授的眼帘。“这是典型的应试思维。”他说,如何找到简单的写作模式,怎么找到八面玲珑的材料,那些高考作文书正好适应了学生们的需求,“这种书看多了,学生们对生活的感受就被替代了”。
据他介绍,一篇高考作文一般会经过两评,如果两人对此给出的分数误差超过6分,此文才进入第三评。湖南实行分省单独命题以来,满分作文最多的一年是十几篇,最少的一年只有3篇,5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约占2.5%。“但是,在所谓的优秀作文里,也很难找到有思想火花的那种,实在令人悲哀。”他说。
这位教授说,参加高考语文阅卷的主体是中学语文教师,编写高考作文书籍的主要也是中学老师,从他们的审美倾向可以看出,他们平时是怎么教学的。
作文带给人的折磨一辈子也忘不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他给北大的本科生上课时做过一次调查,想了解当今大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感受与看法。结果,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应试方法表示了反感。
有的学生回忆中学老师如何教他们吸引高考阅卷者的眼球,如何变通框架,如何使用成语妙语增色,甚至“感情也可以模仿”。有同学说:“作文带给人的折磨一辈子都忘不了!”“铺天盖地的作文参考书、满分作文解密、各种作文文体结构、素材的迎面袭来,让我们迷失了方向……作文成了木偶戏,而不再是本色演出,那根操纵木偶的绳子就是高考高分作文的潜规则。”
在这些北大学生看来,高考作文无非就是有关信心、希望、信任等一套不变的主旋律。温儒敏认为,范文仿写是可以的,但一旦沦为套路作文教学,就不利于学生健全的情感与人格的培养,还可能使他们养成说空话大话的习惯,败坏学生语文学习的胃口。
恶果已经显现并延续到了大学。温儒敏给大学一年级学生改文章时,发现多数都是抒情体、描写体,即使是议论文,也往这方面靠,总是用很多形容词,但不太会论述,缺少思想内涵。
王煦惠今年毕业于长沙市的雅礼中学,在被东北大学录取后,她放弃了这所内地高校,选择就读于澳门理工学院。在那所湖南最好的中学之一,她得到的作文教育导致了这样的后果:现在写记叙文的水平还不及六年级的时候。
“这应该与一味套用模板写作文有很大关系。”她感叹道,“我想做记者、诗人的梦应该到此为止了,因为我的写作基础,最基本的记叙与分析已经崩溃了,我自己的文章已经定了型,很难改变了。”至于她的那些同学,“对写作本来就没什么兴趣,加上高三的魔鬼训练,现在再也不想写东西了”。
据说,她的老师声称,有本事通过技巧指导使学生们的高考作文得分在42分到48分之间。老师推荐的模板大概是这样的:以极为华美流利的排比段开头,以给阅卷老师惊艳之感(平时,老师会要求她们背一些参考书上的精美段落)。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举两个具体的例子,每举一例即在其后加一些自己的议论。接下来,再用排比句式举若干一笔带过的简单例子或写上一段总论述。结尾别忘了又用华美漂亮的句子并再次点题。
这些十几岁的孩子还会被老师们告诫,在高考中只能写“太平文章”,不要发表批判性的观点。王煦惠的一个同学曾在作文练习时用“河蟹”、“贾君鹏”等热门词语来评说网络的自由度,结果得到了老师善意的警告。王煦惠说,面对那些故弄玄虚的作文题目,就只好大谈特谈志向、人生、品德、情操,“自己又没有足够阅历,好在看了不少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就用这些来说事,无病呻吟”。(记者李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