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凯发ag旗舰厅的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光着小臂膀,穿着小短裤,躺在那包浆如釉的竹床上,摇晃着哗哗作响的芭蕉扇,沐浴着缕缕清风,仰望着由高墙、厅堂以及厢房裁剪出的长方形星空,看那黑黢黢的夜幕中,星光像萤火虫般闪烁,又像是无数眼睛在眨呀眨,充满了神秘色彩。这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夏夜,在外婆家,躺在那幽深的天井下,纳凉避暑时常见的情景。
天井,其实并非徽州独创,西晋文学家陆机就有“侧听阴沟涌,卧观天井悬”的诗句,只是徽州人将这天井运用得淋漓尽致,成了明清时期徽派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徽州人讲究肥水不流外人田,于是筑起四角构成一方天井,雨水汇聚,然后通过暗沟往外排。颇为神奇的是,即便外面是瓢泼大雨,屋内也不会有任何积水。
天井充分彰显了徽派建筑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以前的深宅大院,为防盗之需,窗户都开得极小,有了天井,既方便采光通风透气,也能构筑起室内的微花园。天井的“美人靠”栏板、雀替、梁柱上点缀着各种人物及花鸟木雕,地面上大多置以假山、花草,太平缸内蓄满了水,既可浣洗,还能防火。
外婆生活的小山村霞瀛,就在新安江源,是个千年古村,朱姓为主。老宅是一座连一座,彼此联通,几乎家家有天井。有一个大宅院,竟然连着24个天井,雨天足不出户,可抵达各家各户,天井也成为许多孩童游玩的乐园。
外婆家那座老宅,为典型的明末清初建筑,共两层,底层高,上层低些,梁柱粗大,外层有包漆,木雕简易,没有清末后期那种繁复的木雕,但有向外凸起的一条长长的“美人靠”。“美人靠”的上方,点缀着山水画卷和仕女图。在“美人靠”上看星辰日月,是古代许多徽商妇的日常,深锁春闺,打发漫漫长夜,房内有精美的雕花床。
这宅并非我家祖传。外公姓郑,民国初期从屯溪来霞瀛药店当学徒,后在当地成婚,就此落居,老宅是从一位朱姓老人家手里买下来的。徽州朱姓大抵奉朱文公(朱熹)为先祖,讲究的是朱子理学。几百年来,第一等好事,无非读书。朱家是书香门第,家底殷实,有几十亩田,一双儿女也都大学毕业。
那时村里还没有高压电,只有那种小水电,点的是15瓦灯泡,那昏黄的灯光,像是小火球,比萤火虫亮不了多少,而且每晚只供应1个多小时,夜里到处都是阒静的世界。
白天,朵朵云彩从天井飘过,裁剪出湛蓝的天空;夜晚,黑灯瞎火,满天星斗,裁剪出一片神奇的世界。外公多少有点文化,认识许多字,算盘打得噼啪响。他一辈子做生意,经常下屯溪或县城进货,在村里算是见多识广之人。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外公当然不懂杜牧的这首诗,他只知道北斗七星的大概位置。但他知道天上有牛郎织女星,于是,他就给我讲“牛郎织女”,讲“嫦娥奔月”的传说。这些美丽神奇的故事,让我对这群星荟萃的天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当然,更多的时候,外公会说起村中老人、徽州女人的故事,将屯溪老街的往事讲述得绘声绘色。
天井是封闭的,它锁住了无数徽州女人的脚步,让她们整天就困在这方天地中;天井又是开放的,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尽收眼底,让家中的女人牵挂在外奔波的亲人。
天井听雨也是一种享受。天有不测风云,有时,睡得好好的,墨似的天空中突然洒下雨点,不知是从何处飘来的,于是赶紧撤离。夏夜的雨越下越大,雨打芭蕉,打在屋瓦上,打在青石板上,雨沫飞溅,雨声哗哗,响声穿越时空,仿佛一首气势雄浑的交响乐。我常常就在这满天的星河中沉沉睡去,不知今夕何夕,直到天亮。
后来,外公去往天国,我也快中学毕业了。我的舅舅跟村里的大部分人家一样,将老房子陆续拆掉,盖起了新徽派洋房,并大面积地使用玻璃,天井这种建筑样式就逐渐消失了。再后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在天井中纳凉,观看满天星斗的场景也渐渐被人遗忘了。况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乡村亮化、美化工程的实施,人们已经很难再欣赏到夜幕下纯净的满天星河了。只有在那古村落的老宅里,还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只是大多老宅已不复当年的烟火味。
大自然是最美的诗。世间的事,常常就是这样,当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生活中的诗意便越来越少,渐渐被人遗忘。
夏夜,我怀念那段“半空星斗浮天井”的日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