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凯发ag旗舰厅的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少年奔跑在田间》是青年作家陈伟军新近推出的一部长篇力作。小说紧扣时代脉搏,直击社会热点,既关乎少年的成长与蜕变,亦关乎乡村的振兴与发展。山溪淙流般的行文,鲜活又诗意的语言,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令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后又栖身于乡村中学以教书为业、读书为乐的我痴痴然陷溺其间,陶陶然不忍释卷。
作家七堇年曾言,若没有离别,成长也就无所附丽。城市少年顾小森的“成长”便始于五年级暑假的那场离别。没错,与绝大多数同学一样,顾小森是在蜜罐里泡大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虽成绩优异,还身兼班长,但在他的认知里,“花生一定是挂在高高的树上,成串成串地垂下来,就像学校连廊处四五月间的紫藤萝瀑布。”素来对乡村生活毫无兴趣,即使过年跟着爸妈回老家与留守的奶奶团聚也抗拒三分的顾小森,这回却因长他12岁的姐姐大学毕业后执意要伴奶奶左右,志在开民宿、做网销,带动村民共奔小康而“主动请缨”,誓要让姐姐回心转意、离乡返城。未料,当顾小森信心满满地采用从同桌好友皮克那儿学来的“釜底抽薪”之法,与新伙伴林图图“密谋”截住了西瓜商的电话,从而断了姐姐顾晓芸和诸人辛劳付出的“后路”时,换来的却是姐姐的痛心、伙伴的埋怨与村民们的长叹……
小说采取双线交织的形式,一方面精彩地描述了顾小森与同学皮克别样的乡村暑假生活,在多姿多彩的劳动过程中悄然行进的身心蜕变之旅,亦暗合了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明确自9月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的规定;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姐姐顾晓芸等人以曾是“上海知青”后来一辈子坚守在农村当村医的奶奶为榜样,心定志坚地扛起“乡村振兴”的大旗,发展乡村旅游、拓宽致富渠道等不负青春、忘我奋斗精神的描绘,生动再现了当代大学毕业生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无限风采。作家的匠心独运之处在于,既巧妙地利用少年视角来捕捉乡村的美丽嬗变,又毫不避讳地以成人视角来反思当下教育的某些弊端,以及对美好乡村建设的隔膜、误解等,令人心潮澎湃,进而躬身自省。
如果说,顾小森以“暗中破坏”、被迫留村始,当他历经与同学皮克、村里小伙伴如林图图、阿秀、祥根等人的互帮互助、互学互爱,又在姐姐、奶奶、皮克爸爸、阿宽伯伯等人的关爱、支持与感染下,一路跌跌撞撞终是千方百计地完成了姐姐布置的“想办法帮村里的西瓜销出去”“一周内辨清田里的作物名称”“帮阿宽伯伯守夜及割稻”等多项任务时,他的收获早已远远地超过了下乡的初衷:视野拓宽了,知识丰富了,自信增强了,那些纯粹的友谊,那些庄稼的秘密,那些劳动的技能……尤其是顾小森义无反顾地冲进暴风骤雨中去寻找阿秀奶奶的果敢行为,不仅让他悟出“聪明的人类总在努力地改变着世界,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是我们依然需要敬畏自然,因为在灾难面前,我们渺小得如草木毫末”的道理,与入村前那个父母的“掌中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彰显出一个小小男子汉的良善、大爱与责任感,可谓破茧成蝶,“脱胎”又“换骨”,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中的杜小康,只不过,杜小康是因家道中落,被迫踏上孤独之旅,伴鸭成长,而顾小森却是在拒绝了爸爸接他回城的情况下,一头“扎进”了乡村的“河流”,愉快地扑腾起了成长的晶莹浪花……
除了顾小森,皮克、林图图、阿秀及祥根等少年,亦是作家倾心描摹的对象。通过溪中捕鱼、挥镰割稻、守夜斗“贼”、渔村叫卖等细节,栩栩如生地刻画出皮克的机灵、好胜,以及关键时刻“两肋插刀”的秉性,还有异常调皮,却又热情、仗义且心怀悲悯的“骑猪男孩”林图图,生活清苦却勤劳能干、细心体贴的阿秀,被生活逼迫成了“小小生意人”的留守少年祥根……他们,皆可算是顾小森的良师益友,教给了他太多,影响了他太多,正如小森的爸爸所感叹的:“孩子的学习固然需要认真对待并全力以赴,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确实有太多太多成绩以外的火热生活应该被看见、值得去经历!”
“每一个人都是璀璨星河里的一颗星,都以不同的方式努力散发自己的光芒,点亮了自己,也照亮着别人。”我们欣喜地看到,村民互助微信群建起来了,民宿“云庐居”顺利开业了,山地西瓜等无公害农产品因为视频直播而产销两旺,与祥根爸妈一样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了……少年在如诗如画的乡村奔跑着长大,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如晓芸姐一样,选择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挥洒汗水,播洒智慧,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点点微光正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照亮乡村的天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