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凯发ag旗舰厅的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相隔27年,我又在元宵节穿行在汪满田的巷弄里,行走在祠堂桥上。
元宵节前一天晚上,表弟发微信过来:哥,来看鱼灯吧?我在汪满田教书时,他还是个扶着板凳走路的孩子,在没课的时候跨多小河去抱他。如今他孩子都已经读一年级了。女儿说,去啊!她是14号拿到驾照,想开车练练手。妻也说,还没去看过灯呢,刚好休假,一起去看看。
绕过山脚,那棵柏树还是青涩的。很快,看到路边的两条红鲤鱼,它们在村口跳跃着过龙门。布射河从村庄穿行而过,虽然有些新建的房屋,但曾经的模样没有变化。
多年前,我是走路来的。每天早晚,各十里的山路,我背着蓝色的背包,装着厚厚的自考书。到村口时,很多人端着饭碗,站在门口吃饭。我熟视无睹或是健步如飞,就那样自顾走过。
鱼灯是晚上的盛会,上午的村庄是清静的。车开到村尾,在一户居民家门前停下来。想着,晚上回老家方便,把去亲戚家拜年的礼物拿下来之后,车停到村头的山脚下。路上稀稀拉拉的就几辆车,路后的石壁上,稍微平缓的地方,有雕刻的“鱼”字,有篆体,有金文,在石壁上鲜红而靓丽。
柏枝垣的空坦上,有几个在扎鱼架画鱼的人,为着晚上嬉鱼做着准备。一夜的嬉戏与游走,绵纸糊的鱼皮,多少有些破损,那红的绿的鱼鳞,需要重新涂抹。桥下的河滩,已经变成河流。那些砂石,修建村村通的公路,被挖走,河流是清澈了,过去桥下浣洗的身影,也没有了。当年那个一手拎着铁皮水桶,一手端着盛衣服脸盆的人,再看不到曾经的时光。
去校园看看,我是拽着女儿一起的。我是在她那个年龄,来到这个村里做老师;她在我当年的年龄,在厦门的大学里过着青葱的生活。我的青春,是在这校园里。沿着熟悉的台阶上去,教学大楼依旧巍峨,只是成了村委会的。操场上,停满了小汽车,各地的牌照,在很多乡村都是这样。长大后去了远方,过年开着车回来。
我教书的那个时候,自行车都少有,步行翻山,是常态。看着楼下教室门开着,确切点应该是村委会的办公室门开着。洁净的瓷砖,高高的柜台,还有摆放的电脑,完全没有过去的模样。那里,曾经是堆着学生交来的柴火。新学期开学,每个学生20斤干柴,堆满一个教室。一个不算年轻的脸,看到我进来,疑惑了一下说,你是江老师?是的啊,我笑笑。我没教过他,我教小学,他读初中,在路上上学放学经常碰到。
我想起一个二年级女生,在微信里问她是否在家?她回复说,在村委会。过了一会儿,她从楼上下来,说是新当选村委委员,一周一天在村委会上班。当年胖乎乎的小女孩,拖着长长的辫子,脸型没变,要是路上碰到,肯定认不出来。她盛情相邀去家里坐坐喝茶,她的父母还能认出我来,身边一个小女孩,说是三年级了,这是她当年我教她时的年龄。
沿河的石板路,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还有保留的路段,装上了古色古香的栏杆。路边有几家扎鱼灯的农户,悬挂在堂屋里,去看那些小鱼灯,纸糊的,丝绸布的,曾经点蜡烛的,如今是用电子灯,一切都在进步。农闲之余扎扎小鱼灯,朋友圈抖音里,都可以卖个不错的价钱。
走了没多远,一辆电瓶车冲过来:江老师,到我家坐坐。他是村里的邮递员,我在村里教书时,他就是邮递员,一直到现在。我在放学回家路上,经常碰到他下班,骑着绿色的自行车。曾在冬天里到他家喝酒,然后扶着墙一脚高一脚低地回学校。在他家门口站着时,过来一个脸熟的对我看了又看,瞅啥呢?肯定是与我学生有关,我或许还是当年的容貌,除了白发与皱纹,他们却不再是二三年级的小学生。果然,他说,你是我家少英的老师吧?她在家里烧饭,去喝杯茶啊!
学生总是记得老师,我却要仔细看清楚他们的容貌,搜寻27年前的记忆。倒是她身边的女儿,一如当年的模样。暮色渐渐降临,闹鱼的锣鼓声越来越热闹,看到镇里的干部,看到逐渐亮起的大小鱼灯。
田街鱼会门口响起“咚咚咚”“锵锵锵”的锣鼓声,闹鱼开始了。小姨一家人都要上阵,敲鼓、举灯、放烟火,都需要人。女儿套上了红马甲,举着小鱼灯,站在人群中。我不再是少年的我,还是有一点做先生的矜持,就跟在后面。
7点半,鱼灯出发了。我站在胡同口,看着大鱼出来,看着妻女站在后面,这小小的山村,因着鱼灯的锣鼓声声和烟火绽放,变得热闹而喧嚣,我跟着鱼灯,走在后面,走在鱼的影子里,我看见鱼,摇着尾巴,前行。我在记忆里找寻当年的岁月,如今的热情。鱼灯还是鱼灯,我还是当年的那个数学老师吗?是的,应该还是。
沿河家家户户门槛上,是举着手机的人。更多者,选择了桥头的高处,看着鱼灯游来游去。每个人心底的热情和记忆,就那样鲜活起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