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凯发ag旗舰厅的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牵动亿万人心的高考又要到了。说到高考,生于1960年代的我,个中滋味至今难以忘怀。
我小学和初中一直在家乡学校就读,当年中考以全班第三名的成绩被海阳中学录取,我和家人都为此感到高兴,毕竟汗水没有白流,虽然与中专和休宁中学有20多分的差距,但能进入海中也是乡下学子梦寐以求的。
当时因学校建新教学楼,我们高一开学推迟了一个多星期,开学前几天,家里特意找师傅打了口木箱,我早早备好衣被、日用品,听说高一就要分文理科,且自己文科好些,便把初中历史地理教科书全带上,一时将木箱装得满满当当,入校的心情有点迫切。
进入偌大的海中校园,对我这个15岁乡下少年来说,犹如入了大观园,什么都稀奇。报到时,我被分入理科(2)班,内心有点失望,送我到校的哥哥说,你中考数理化还可以,再说理科高校多且录取率高些,读理科蛮好,别多想了。我沉默不语,只得听从命运的安排。还好,后来知道我所在的理科(2)班是重点班,年富力强的化学老师赵泽奇兼班主任,口碑好且水平高,其他科目老师都是“高配”,应该是对这个班寄予厚望吧。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学生人数多,录取率低,考取本科的寥寥无几,专科也没几个,中专都不多,一旦考取毕业后就包分配工作,端上“铁饭碗”,很诱人。我们班同学大多数来自农村,虽说尖子生入了休中,但能进入重点班也是各学校比较好的苗子,竞争压力可想而知。我也一样没退路,在我初中还没毕业时,二哥就顶班招了工,而我一旦考不上就只能回家务农了。
所以,从入校那天起,我每天天没亮就起床,出操、早读、上课、自学,晚上弄到11点多才休息,日复一日,简单枯燥,硬着头皮也要往前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寒来暑往,一年到头除寒暑假回家外,周日都不休息,一心扑在学习上,不可谓不努力。可能是天赋不够,我学习成绩徘徊在中游水平,尤其是对数学物理这两门课不感冒,虽多次请教老师或同学,反复钻研做题,但毫无长进,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这个硬伤到高考前都没法解决,由此留下后患。
一晃两年高中生涯就结束了,那时实行高考预考制,预考达线才能参加高考,因我成绩尚可,这一关算顺利通过。7月7日,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入堪称人生重要关口的考场,三天紧张的考试,虽尽了最大努力,但第一次高考,便名落孙山,距中专线差不少分,尤其是数理化分数低,也是预料之中,况且班上那年也没有几个入围,因此心理上还过得去。
回家后,戴着近视眼镜的我就只能干农活了,时值盛夏,挖地、割稻、做家务活,样样都得干,有时还要起早贪黑,原本黝黑的皮肤晒得更黑了,这个暑假第一次体验到做农事的艰辛。自小就一直辅导我学习的哥哥问我,你眼镜近视,当兵不够格,干农活干不出头,以后该怎么办?我说,复读一年吧,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人生能有几回搏”,1983年10月,我又踏入海中补习班行列,学校不安排住宿,好在碰到好心的初中部徐季婉老师,她老母亲家里有空房,无偿给我们住宿,解了我和同乡同学的燃眉之急。那时的补习班汇聚了休中和本校的落榜生,竞争更加激烈,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压力也与日俱增。
又是一年寒窗苦,我满怀信心参加第二次高考,得了403分,与中专分数线差1分,仿若晴天霹雳,这打击无疑太大了,欲哭无泪。哥哥说,后期有可能降分补招,到时看运气吧。还真如哥所料,有补招名额,我想差一分应该有希望,哪成想,左等右等没消息,便赶到招生办查询,招生办的人说,你志愿没填好,第一志愿填了芜湖农校的同学402分就录取了,原来我第一志愿是省轻工学校。到手的工作没了,这个消息再次打蒙了我,那天如何回到家我都不知道,为此还偷偷大哭一场,那种悲伤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次高考,补习班的同学考得不错,考上本科的有好几个,4个要好的同学中查旭、吴新和如愿考取心仪的大学,沈文生也考取了中专,就我再次落榜,心有不甘。
经历了这个打击,我精神萎靡不振,很长时间才缓过神来,后来,哥哥原本要我在当地小学当代课老师,我还是想去复读再搏一把,就在准备去时,恰逢全县招收乡镇干部,还是全部转编的,我立刻报名,一考就中。1996年,我通过参加函授学习取得了大专文凭,但成色差点。
光阴似箭,离开学校40年了,虽然没能如愿上大学,但拼搏过、努力过,值得。如今我快到退休年龄,虽算不上事业有成,但工作稳定,家庭和睦,女儿考取了理想的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成家生女。每每跟女儿聊起高考我总说,你们是赶上了好时代,当年要是有现在的录取率,我可是二三本的大学生了,这没上大学的事成了我唯一的缺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