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公司-凯发ag旗舰厅 » 文苑 »

汪启明:在散文沃土上执着耕耘 ——记徐迅的散文创作-凯发公司

我与潜山籍作家徐迅相识相交已经30多年了。他个子高挑,身板单薄而挺拔,头发乌黑微卷,偶尔有一两绺不安分的卷发垂在白净的额头上,他总习惯用食指把它钩到原位,然后又用中指推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是一双睿智的眼睛,显得干练。读了他的早期散文,觉得是灵气加才气,更觉得他的散文创作富有创新性,他突破了山水田园散文的写实性,往往由一个或几个意象生发出来洇染开来,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虚”处泼墨,虚实相生,因而他的散文显得空灵而有新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徐迅只身到北京工作,后来担任《阳光》杂志主编。2001年冬天,我在北师大参加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人才”的培训,这是我同他在北京的第二次晤面。记得那天见面,他送了我们他的散文新著《大地芬芳》和几期《阳光》杂志,之前有过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想象一株梅》。席间,他谈到自己的创作和与高校学生分享他的创作体会等情况,感觉他的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后来,我断断续续地在《人民文学》《新华文摘》《散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大刊上看到他的新作,在《语文学习》上看到他的作品被推荐为中学语文教材。尽管这样,但当有一天比较全面获悉他的创作成就时,还是突然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他著有散文集《皖河皖河》《徐迅散文集——响水在溪》《徐迅散文年编》(四本)《半堵墙》《春天乘着马车来了》《染绿的声音》,诗集《失眠者》、小说集《某月某日寻访不遇》《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长篇传记《张恨水家事》等,被各大出版社收入文集的达260余种。《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等报刊对他散文、诗歌、小说、人物传记评论的文字达90余篇,其中对他散文集和单篇散文评论的文字达86种之多,评论的专家、学者、作家达70多位!诸多评论中,孙仁歌发表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1期题为《“宅”在皖乡皖河乐水意象深处的裸魂——“徐迅散文年编”释读》写得厚重而有分量。该文以文艺理论家的视野,文学批评家的视觉,学问家的严谨规范,对徐迅乡土散文“乐水”的主体意象,“记述的”“艺术的”“中国式的”的品性,“人性化”的意味和一颗真诚的“裸魂”的创作成因进行了精细精美的释读,让“徐迅迷”们醍醐灌顶。不过该文结尾处从散文的“密度”“弹性”“质料”对徐迅散文也提出了批评意见,但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密度与弹性成反比,密度越大,弹性就越小,这就是实与虚的关系,太实了,就少了空灵,就挤占了读者想象空间。质料与弹性成正比,语言的质感越新奇,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就越大,弹性就越大。工笔式的《瓦尔登湖》(梭罗)固然美,写意式的中国散文同样美,我倒喜欢读写意式的中国散文,这种空灵能给读者以足够的想象空间,任由驰骋。

徐迅的散文显然属于后者。

徐迅之所以能奔向散文创作之巅,其原因有三点:一是他守得住寂寞,在散文沃土上精耕细作。诚如《裸魂》所言,徐迅也算是耐得住寂寞了,这些年来,很多小说家纷纷“触电”,很多散文家、诗人纷纷改弦易辙写小说,但徐迅一直坚守着散文这块麦田地,人在京城心在皖,一直默默地把心“宅”在皖乡皖河过散文的日子;二是他对散文创作的执着。散文是他的真爱,对她的爱是专一的,与散文进行对话已经是一种常态,不可或缺。正如他自己所说:“散文是心灵缺憾者的艺术,生活在现代文明里留恋乡土,怀念乡村——只要不虚伪和滥情,却是人们心灵缺憾时的一种精神的企冀,是艺术对心灵的一种补充。”三是他的真诚与才气。真诚是他散文的魂,才气是他散文的双翅,他那独特的感悟、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想象、超常的语词搭配以及那化平实为新奇的“喻体”给读者以清新之美、灵动之美、飘逸之美、哲思之美,总让读者暗暗叫绝。

在今天看来,徐迅的散文创作对引领当代散文创作是有积极意义的,为此,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批评家发掘其散文价值就显得必要而迫切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