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了十多年的老手艺,想不到如今又能挣钱了。”在位于王河的舒席非遗扶贫工坊车间做工的汪洁梅席地而坐,双手麻利的编织着竹席。篾条翻飞,掩不住她面庞的喜悦。
今年57岁的汪洁梅是安徽省潜山市王河镇丰收村人,生活在竹席之乡的她,从小就学得一手编席的手艺,当年算得上是个能手。 “年轻的时候,一天编一床蔑席不成问题。”她说。
潜山王河、梅城、油坝一带自古盛产质软而韧的优质水竹,水竹剖成篾片编织成竹席的工艺在这里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潜山史称“舒州”,因此竹席被称为“舒席”。舒席选料讲究、制作精细,清末民初多次在国际商品赛会上获得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舒席大宗出口日本、巴西、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后来,由于空调的普及,加之舒席制作工序繁杂,耗工费时,让汪洁梅这些席农引以为豪的手艺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08年,舒席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
“手艺派不上用场,也不会其他技术活,家里少了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回忆过往,汪洁梅感叹。
随着人们返璞归真消费理念的兴起,舒席市场出现回暖。近年来,当地文旅、扶贫部门依托欣兴鑫舒席合作社,分别在梅城、王河、油坝设立非遗就业工坊,让许多像汪洁梅这样的老艺人又有了用武之地。
“我们工坊用工非常灵活,实行计件工资,席农大多是领料在家加工,这样既能够照顾家庭,又能挣钱贴补家用。”在油坝舒席工坊,欣兴鑫舒席合作社负责人唐满结一边说,一边给前来领料的合作社席农发放篾条。
前来领料的是油坝乡东店村64岁的老人吴金环,她丈夫因脑溢血中风偏瘫,婆婆有八十多岁了,一日三餐都需要她去照料,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她每月来一趟工坊,边交货边领料。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下,吴金环2018年顺利脱了贫。
走进市区的舒席非遗传习基地,各种舒席制作的鞋垫、拖鞋、挂件、提篮等手工制品让人目不暇接。唐满结说,传统的睡席价格高,一床在千元以上,属于小众产品。为了拓展市场,该公司借助天柱山旅游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了不少衍生产品。“你看,这双鞋垫,舒席工艺编制的,透气凉爽,在旅游商店很受欢迎。受疫情影响,舒席衍生产品第一季度营销额也有70万元。”据唐满结介绍,目前舒席工坊研发创新出多元素文化旅游产品有2类8个品种,这让舒席工艺为更多年轻人了解,也增加了席农就业机会。
油坝乡东店村村民汪金才患有侏儒症,劳作受限,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活计,在家闲得慌。了解舒席工坊后,他萌生了编席挣钱养家的想法。不久前,他参加了工坊组织的培训,在师傅的指导下,很快就掌握了编竹席鞋垫的技巧。“现在,每月也能挣千把八百的,对于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很不错了。”他乐呵呵地笑着。
据了解,潜山舒席工坊带动就业达到6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6户。最近,安徽省文旅部门将潜山舒席非遗扶贫工坊申报为国家资金重点扶持的非遗工坊。
“潜山是皖文化的源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潜山将依托非遗基地,打造更多的扶贫就业工坊,推行‘非遗 扶贫’模式,让非遗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带动周边贫困户就业脱贫。”潜山市文旅体局局长李桃生表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