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部署,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农村指明了总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为安徽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安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2020年,安徽粮食产量达803.8亿斤,一产增加值达3184.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16620元。
滔滔江淮水,激荡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广袤田畴间,安徽农民种地挑上“金扁担”。全省脱贫劳动力、监测对象实现就业194.33万人;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67.6亿元;选任科技特派员9483人……近年来,安徽省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干劲拼劲韧劲谱写乡村振兴新华章,一幅幅“皖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振兴 广袤土地谱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新发展阶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紧紧扭住产业振兴“牛鼻子”。
坚持党建统领,深化“三变”改革,瞄准特色产业,位于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西部的三星村,从昔日贫困村变成今年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村集体收入从不足3000元到564万元,三星村实现了华丽“蝶变”。
三星村村民喜获丰收
三星村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后,合理利用闲置的老村部、老学校等资源,取得不错收益;孙庄小学变为资产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万元;拆除原来的老村庄,新建了仓储库容量6万吨、晒场2000平方米的粮食仓储中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0万元;把扶贫车间租赁给迈威粮油,年收入6万元;建设品种粮种植基地,年增收64万元……
抓住特色,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是安徽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思路。
毗邻天下第一塘安丰塘,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的寿县板桥镇素有“席草之乡”美称。近年来,该镇坚持“合作社 基地 农户”模式,不断拉紧延伸席草产业链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去年年底,我种植了3亩席草,今年3月份向村里申报了特色产业奖补资金,除了一亩地能够补助500元外,席草收割晾晒深加工后,还能进一步增加收入。”板桥镇龙祠村店北组脱贫群众刘国宝说道。
据了解,席草产业年产值约3亿元,占板桥镇全镇年生产总值四分之一,成为板桥镇的支柱产业。2022年板桥镇特色产业奖补项目中共有132户脱贫户申报种植席草419.2亩,预测算比常规水稻种植增收140万元,平均每户增收1万元以上。下一步,该镇将因地制宜继续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以点带面,扩大席草种植面积,引进席草烘干设备,研发席草深加工产品,创建特色席草小镇,助力乡村振兴。
以“红”带富 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科学保护。安徽多地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红色资源是一座精神“富矿”,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深入挖掘、盘活这座“富矿”能激励人们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建功新时代。
梧川村皖南黄高峰青年学习学院
绩溪县梧川村红色底蕴深厚,曾是中共皖南抗日反顽游击战争发源地,旌绩边区及整个皖南游击革命斗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之一。近年来,梧川村以大会山红色旅游为依托,以基础设施入股方式,投入财政资金1000余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庄环境,先后建成梧川村新四军游击队革命纪念馆、百坑烈士陵园、百坑会议旧址,开发了社屋坑、枫树坞、戴川等红色人文景观,与大会山旅游公司合作大力开发红色旅游,打造了市级团校——皖南黄高峰青年学习学院,共开设爱国主义教育知识专题培训7期班,参加研学培训人数达500余人次,共接待旅游人数超过10万余人次。同时启动建设新四军文化教育培训基地、新四军军旅体验基地等项目,拓展完善红色旅游产业链条。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5.7万元一跃增长到2020年的56.05万元,2021年村集体经济向100万元迈进,红色旅游彻底让村级经济活起来了。
在石台县七都镇新棚村,村党支部充分挖掘以皖南红军总医院为龙头的红色资源潜在价值,复建皖南红军总医院,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皖南红军总医院主馆已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开馆。截至当年12上旬,共接待省内外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共110批次10000多人次,来村开展“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进一步感悟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其中,在村民宿用餐3900多人次,带动近20户民宿、农家乐的快速兴起。有近1000公斤高山硒茶、2000公斤黑毛猪肉销往各地。
乡村变样“皖美”乡村展新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仲夏时节,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镇申庄村里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硬化路面,鳞次栉比的农家楼房,重檐翘角的假山亭榭,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农家风景画中,昔日破败不堪的省级贫困村已不见踪影。
新建的申庄村文化广场
在十多年前,申庄村还是省级贫困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破烂房子随处可见,年轻人都不愿意待在家里,全村1100余户人口中有188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近年来申庄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2019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既要“富口袋”,也要“美环境”,申庄村以农村社区化为方向,统筹规划建设用地32公顷,新修道路5810㎡,建设自来水厂1座、文化广场3个、公厕2个,篮球场、停车场等便民工程已投入使用,村庄绿化提升达28000㎡,文化墙建设,小菜园、小果园栅栏、沟河塘护栏已安装完成,全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农闲时分,精神饱满的村民便纷纷来到亭子里唠嗑,他们乐呵呵地表示,现在农村环境更好了,钱包更鼓了,生活也更有奔头了。
太空莲
夏天的肥西县长庄村,连片的荷花,占满整个池塘,碧绿的水面上,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尽情绽放。来自各地的游客,沉浸在夏日荷花的别样风情中,纷纷对这美好的景色赞不绝口。
每年6月底开始,长庄村的太空莲就开始悄悄绽放,花期一直可以持续到10月,由于这种莲花花型大,色泽艳丽,每每到这里的游客总是会忍不住掏出手机。长庄村这个昔日贫困村,一跃成了合肥市“网红打卡地”。
在长庄村的蜕变过程中,旅游与脱贫攻坚实现了有效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新型农业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让旅游产业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长庄村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2014年以来,先后争取到交通、水利、旅游等部门项目支持,累计投入1.3亿元,新建道路25公里,全村主次干道均实现亮化工程,解决了18个自然村1600多名群众的出行难题;建造大中小型停车场3座,解决自驾车辆停车难问题;投入450万元建设荷乐园公共服务区,为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打下了基础。
潮涌江淮,奋楫扬帆。如今的安徽,生态优势显现,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中,安徽多措并举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2021年全省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13618元,增长16.8%;3000个脱贫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44.42万元、增长31.3%。全省脱贫劳动力、监测对象实现就业194.33万人,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4.83万个,安置23.47万名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一个产业强、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乡村的蓝图,正在江淮儿女的共同奋斗中,化为一个个生动实践……(记者 张毅璞)
请输入验证码